天宝农业技术服务平台 张光华
蔬菜烂蔓子的病害较根部病害易发现,但由于有些病害发病症状难辨认、发病位置特殊等原因导致防治困难。下面咱们来看看这些病害发病特征有哪些,防治这些病害有哪些误区,然后提出病害防治方案。
西瓜蔓枯病
发病症状
西瓜整个生育期地上部均可发病,主要为害瓜蔓、叶片和果实,引起叶、蔓枯死和果实腐烂。成株发病多见于茎蔓基部分枝处,病斑初为水渍状,表皮淡黄色,后变灰色到深灰色,其上密生小黑粒点,发病后期病部溢出琥珀色胶状物(俗称流黄水),干后为赤褐色小硬块,表皮纵裂脱落,潮湿时表皮腐烂,露出维管束,呈麻丝状。叶部发病多从叶缘开始,产生“v”形或半圆形黄褐色至深褐色大病斑,多具或明或隐的轮纹,其上产生小黑粒点,病斑易干枯破碎。
发病规律
该病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该病的发生为害程度与温度、湿度和栽培管理有关。病菌侵染为害的温度范围为5-35 ℃,最适温度为25℃。酸性土壤(ph 4-6)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病菌发育的适宜相对湿度为80%-92%,降雨量和降雨次数是此病发生的主导因素。该病是一种可积累流行的土传、种传病害,连作田发病较重。
防治重点
西瓜枯萎病和蔓枯病是西瓜的两种重要病害,分布普遍,发生严重,常因症状相似而不易辨别,造成防治混乱,影响防治效果。
1、症状识别:枯萎病和蔓枯病在西瓜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都可造成病茎干缩、萎蔫、干枯、最终枯死。
2、枯萎病识别要点:发病初期气温高时,从下部叶片开始,似失水萎蔫,傍晚逐渐恢复,次日午间又表现萎蔫,并逐渐向上部叶片发生,如此反复数次,发病快的植株一般2-3天便全株枯死,不再恢复,发病慢的5-7天也会凋萎死亡。枯萎植株表皮粗糙,常有纵裂、变裼、潮湿条件下裂口处有红色树状胶状物流出。剖视病根及病茎,维管束呈黄褐色,这是田间鉴定枯萎病的主要依据。
3、蔓枯病识别要点:主要侵染茎蔓,也侵染叶片和果实。叶片染病,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黑斑,病斑上生小黑点,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及全叶,致叶片变黑而枯死,瓜蔓染病,节附近产生灰白色椭圆形至不整齐形病斑,斑上密生小黑点,发病严重的,病斑绕茎及分杈处。果实染病,初产生水渍状病斑,后中央变为褐色枯死斑,呈星状开裂,内部呈木栓状干腐,稍黑后腐烂,病蔓的维管束不变。
防治方案
蔓枯病属于土传病害。因此防瓜类蔬菜蔓枯病,首先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即用多菌灵混福美双各0.3%拌种催芽,或用30%苯噻氰(倍生)1000倍液浸种6小时后催芽播种。防治蔓枯病的方法很多,可用烟熏,也可喷雾防治。秋冬季节棚内湿度大时可用45%百菌清烟雾剂熏蒸。药剂防治可使用苯醚甲环唑(世高)1000倍液混加咯菌腈1500倍液喷雾防治。
辣椒软腐病
发病症状
软腐病为细菌性病害,其发病特点为病部呈现“臭烘烘、黏糊糊、烂乎乎”的发病症状,发病处不着生菌毛或菌丝。危害果实,而且多发在青果上,果实染病后,最初出现水浸状暗绿色斑点,迅速扩展,病斑变为淡褐色,果肉腐烂发臭、果实变形,病果多数脱落,少数留在枝上,失水以后仅留下灰白色果皮,挂在植株上。多从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的伤口以及摘果时留在棵子上的果柄处发病。茎秆病部呈灰绿色水烫状。棚内湿度大时,发病重。棚内环境较干燥时,烂秆处后期出现干缩中空。
发病规律
通过灌溉水或雨水飞溅使病菌从伤口侵入,又可通过烟青虫及风雨传播。田间低洼易涝,钻蛀性害虫多或连阴雨天气多、湿度大易流行。
防治重点
菜农多选择用药涂抹病患处进行防治。此法针对性强。但不少菜农在使用该法时有三大细节没注意到,导致防病效果不好。
一是偏重局部,忽视整体。菜农发现软腐病时把拌成糊状的药剂涂抹到病处。这样防治,只对发现的病株防治效果好,没有明显症状的病株没有抹上药剂,就谈不上防治效果了。而细菌性软腐病是传染性很强的病害,尤其是棚内湿度大、夜间结露时。所以,在病株涂抹后还要注意全棚喷雾或烟熏,以防有“漏网之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抹、喷”结合或“抹、熏”结合。
二是涂抹药剂时没有将病部刮拭干净。由于病害侵染后,病部多表皮腐烂,若刮除不干净,只把药剂抹在病部表层,尤其是涂抹的药剂内吸性差一些时,病部内里仍会继续腐烂发展。所以,涂药前一定要刮除干净。三是涂抹病患部时选择晴天气温较高时。若在清晨或傍晚涂抹药剂,病患部总是湿漉漉的,会影响防治效果。
防治方案
1、实行与非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年以上轮作。
2、及时清洁田园,尤其要把病果清除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3、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雨季及时排水,尤其下水头不要积水;
4、保护地栽培要加强放风,防止棚内湿度过高。
5、及时喷洒杀虫剂防治烟青虫等蛀果害虫。
6、药剂防治可选择铜制剂和抗生素类药剂。铜制剂如50%琥胶肥酸铜500倍液、27%铜高尚600倍液、47%加瑞农600倍液、77%可杀得700倍液。抗生素类药剂如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新植霉素3000倍液、中生霉素3000倍液。
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
发病症状
早发病植株叶片黄枯,迟发病植株叶片青枯;黑褐色病斑多在茎下部,也可在茎中部或分枝上发生,最后全株枯死。发病初期嫩叶褪绿,发病重的植株上部褪绿和萎蔫,茎坏死,病茎表面先出现褐色至黑褐色斑,外部变硬。纵剖病茎可见髓部变成黑色或出现坏死。髓部发生病变的地方则长出很多不定根。被害株多在青果期表现症状。多从果柄开始变褐,终至全果褐腐、果皮质硬,挂于枝上。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借雨水、灌溉水传播,农事操作也能传播。主要由伤口侵入,在田间病害发展速度很快,条件适宜时易大面积发生。病菌喜温、湿条件,多在夜温较低,高温的条件下发生。特别是降雨时病害发生的影响较大。偏施氮肥、茎柔嫩,植株易受侵染而发病。
防治方案
菜农多选择铜制剂和植物抗生素。由于此病从茎秆内部开始发病,采取外部喷药的方式防病效果很差,尤其是选择内吸性差的铜制剂,防病效果更差。菜农可用注射针管将药液注射到植株茎秆内部,但要注意从发病部位的上部及病部侵染处进行注射,让药液从植株髓部向下渗透,从而起到较好的防病效果。药剂可选30%王铜(氧氯化铜)500倍液,或77%可杀得500倍液,或27%铜高尚500倍液,用注射器从病部上方进行注射治疗,间隔5天用药1次,连用2-3次,效果不错。
辣椒晚疫病
发病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和果实,也可侵染茎部。幼苗受害,近叶柄处呈黑褐色腐烂,蔓延至茎,造成幼苗萎蔫倒伏。叶片上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形状不规则,呈暗绿色水渍状,后逐渐变成褐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上无轮纹。茎部病斑呈暗褐色,形状不规则,稍凹陷,边缘有明显的白色霉状物。果实上病斑多发生在绿果的一侧,边缘不明显,常以云纹状向外扩展,初为暗褐色油渍状病斑,后渐变为暗褐色至棕色,病斑占果面的三分之一,被害部分深达果肉内部,果实质地硬实而不软腐,潮湿时,患病部可长出白色霉状物。
发病规律
低温、潮湿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在95-100%时易流行。20-23℃时菌丝生长最快,借气流、雨水传播,偏氮,底肥不足,连阴雨,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浇水过多,密度过大利于发病。是一种多次重复侵染的流行性病害。
防治方案
在用药物防治晚疫病的同时,还要结合控湿和排湿。控湿,即控制浇水,可用膜下浇水的方式减少浇水量,控制棚内湿度;排湿,即在确保西红柿生长所需温度的前提下,加强通风,加长通风时间。晚疫病发病初期可用50%乙磷铝锰锌500倍或58%甲霜灵锰锌500倍或72%克露500倍液或72.2%普力克800倍等喷药防治。
茄子菌核病
发病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始于茎基,病部初呈浅褐色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呈软腐状,无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菌丝集结为菌核,病部缢缩,茄苗枯死。成株期各部位均可发病,先从主茎基部或侧枝5-20厘米处开始,初呈淡褐色水渍状病斑,稍凹陷,渐变灰白色,湿度大时也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皮层霉烂,在病茎表面及髓部形成黑色菌核,干燥后髓空,病部表面易破裂,纤维呈麻状外露,致植株枯死;叶片受害也先呈水浸状,后变为褐色圆斑,有时具轮纹,病部长出白色菌丝,干燥后斑面易破;花蕾及花受害,现水渍状湿腐,终致脱落;果柄受害致果实脱落;果实受害端部或向阳面初现水渍状斑,后变褐腐,稍凹陷,斑面长出白色菌丝体,后形成菌核。
发病规律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最适宜的条件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85%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春季在2-6月。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至结果中后期。地势地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棚内通风透光差及多年连作等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早春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方案
1、塑料棚内栽培茄子覆地膜可阻止子囊盘出土,减少菌源。
2、药剂处理土壤,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5公斤,对干土适量充分混匀撒于畦面,然后耙入土中。可减少初侵染源。
3、注意通风以降低棚内湿度,寒流侵袭时要注意加温防寒以防植株受冻,诱发染病。
4、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到棚外消毁。
5、用药剂防治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抑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混换或交替使用,隔10天左右一次,连续防治3-4次。
豆角灰霉病
发病症状
豆角叶、茎、花、茎、荚果均可染病,一般根茎部向上先显症,初现深褐色,中部淡棕色或浅黄色,干燥时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纤维状,湿度大时上生灰色霉层。有时病菌从茎蔓分枝处侵入,致病部形成凹陷水浸斑,后萎蔫。叶片染病,形成较大的轮纹斑,后期易破裂。荚果染病先侵染败落的花,后扩展到荚果,病斑初淡褐至褐色后软腐,表面生灰霉。
发病规律
菌丝生长温限4-32℃,最适温度13-21℃,高于21℃其生长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28 ℃锐减。该菌产孢温度范围1-28℃,同时需较高湿度;病菌孢子5-30℃均可萌发,最适13-29℃;孢子发芽要求一定湿度,尤在水中萌发最好,相对湿度低于95%孢子不萌发。病菌侵染后,潜育期因条件不同而异,1-4℃接种后1个月产孢,20℃接种后7天即产孢;生产上在有病菌存活的条件下,只要具备高湿和20℃左右的温度条件,病害易流行。病菌寄主较多,为害时期长,菌量大,防治比较困难。
防治方案
灰霉孢子量大加上芸豆不耐药,使得灰霉病一旦发生后,不仅为害重,而且难控制。根据多年的经验,防治灰霉病要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树立“以防为主”的防治思路。
首先,及时晃棵除去残花。由于灰霉病从残花开始侵染,继而造成烂荚烂蔓子,因此在豆荚坐住后要及时晃棵,将残花去除。即使晃棵,也会有少量的残花残留在豆角的茎蔓上,所以,还应及时将落在植株上的残花拾去。其次,使用烟雾剂熏棚。使用菌核净熏棚,每亩用量150-200克。熏棚时间最好不要超过6小时。一旦发现灰霉病侵染豆角蔓子,应及时用药涂抹,可直接用菌核净涂抹腐烂处。
需要注意的是,芸豆对药物非常敏感,提醒:代森锰锌、代森锌、乙霉威、菌核净、施佳乐等药物要慎喷洒。